人民网健康服务平台
杨爱明委员:坚持预防为主 守好百姓肠道健康之门
人民健康
2024-03-06 14:00:35
25439

由人民网·人民健康主办的2024全国两会“健康中国人”系列圆桌座谈近日在北京举行。在“增强用药保障与可及,促进国人肠道健康”专场座谈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杨爱明围绕炎症性肠病防治相关话题展开分享。他认为,应坚持预防为主,注重防治关口前移,创新多种诊疗模式,为百姓守好肠道健康之门。

炎症性肠病是累及回肠、直肠、结肠的一种特发性肠道炎症疾病,临床表现腹泻、腹痛,甚至可能有血便。据杨爱明介绍,诊断炎症性肠病一直以来是消化科医生的难题。因缺乏诊断的“金标准”,在排除感染性、非感染性的病因后,还需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胃肠镜、病理学组织、放射影像学等表现来综合判断,对医生临床经验的要求也更高。“炎症性肠病的症状不存在特异性,且呈现复发、缓解交替的特点。相关数据显示,患者在被诊断为炎症性肠病之前,至少有三次被误诊肠易激综合征。”杨爱明说。

“炎症性肠病的治疗药物包括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小分子抑制剂。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还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在杨爱明看来,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具有高度个体性,患者选择的治疗方式不同,风险与获益也会随之改变。因此,炎症性肠病的治疗需要医生与患者之间进行深入沟通,医患共同决策,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在杨爱明看来,炎症性肠病的治疗策略不是“治愈”,而是减轻症状,实现肠道粘膜愈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在炎症性肠病的诊疗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复杂的临床问题。“例如合并感染,医生需要在临床接触中不断权衡治疗效果和感染风险的利弊,寻找疗效不减、安全性更高的药物。在肠道炎症缓解后,还可能出现纤维化的问题,一旦肠道组织被疤痕组织代替,则会导致肠道的僵硬、狭窄、梗阻。”他说,目前已经有一些通过工程化的益生菌在肠道精准控制释放,来提高药物的深入利用度,从而降低对全身副作用的药物,这也将是未来炎症性肠病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近年来,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从“少见病”发展为“常见病”。杨爱明认为,做到“早预防、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对降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他建议,公众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合理膳食搭配,增加粗纤维、新鲜水果的摄入,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此外,要进行定期筛查,如出现异常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王颖)

责任编辑:徐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