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如何做好存量盘活,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充足的载体保障,推动区域经济向新提质、高质量前行,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命题。
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累计下降15.97%,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预期目标。截至今年4月底,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已累计认定低效用地320.18万亩,实施再开发170.47万亩。
一样的空间,不一样的价值,蝶变如何发生?盘活存量是关键。2022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福建省泉州市成为全国首个设区市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地区。据了解,3年来,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通过引进新业态、导入新项目、增添新功能、激发新动能,一批批老旧厂房、老旧厂区、创业园区华丽变身,实现“老树开新枝”“新枝发新芽”。
老树开新枝 老城区显新气象
作为泉州历史文化的核心承载地,鲤城高密度分布着众多的文化遗产。三五步一个文物古迹,三五步一个名人故居,作为泉州历史文化的核心承载地,7.62平方公里的泉州古城内,高密度分布着众多的文化遗产。
古城向西10公里,由福建建投集团司属泉州公司承建的鲤城高新区科创中心拔地而起,为低效工业用地“变身”高效产业空间提供了全新范式。
泉州市鲤城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于璐婷表示,泉州市实施标准化建设专项行动为高新区注入源头活水,三年多来,管委会在以科创中心为核心推动试点项目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向外辐射,带动东西两翼周边低效用地焕新升级,滚动推进连片开发园区标准化建设示范区,并向南拓展策划四大产业片区改造提升,形成当前超3000亩的整体产业片区格局。近年来,已引入500强权属企业6家,其中,科创中心已入驻企业50家,投产企业37家,合计纳税超6000万元,2025年,亩产税收可达40万元以上。
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通过共享资源、克服外部负效应,带动关联产业发展,从而有效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
“产业园区作为产业发展、尤其是企业落地的关键性载体,随着各地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同时产业协同更加密切,建设产业园区服务特定企业客户,成为必然趋势。” 北京联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段朝晖表示,在泉州市鲤城区政府和相关部门统筹下,鲤城科创中心通过吸纳各方力量,形成“投建营一体化”示范性项目。
边建设、边招商、边入园、边投产,在鲤城科创中心,电子信息与新材料的产业脉络更清晰,产业“拼图”日趋完善,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
福建建工集团泉州工程有限公司党总支委员、副总经理黄长炜表示,相比传统的工程建设模式,“投建营一体化”模式的显著优势在于实现多方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全流程统筹来提高项目执行效率。在项目前期策划阶段,引入专业运营商联东集团参与项目整体规划、定位等环节,过程采用“边建设边招商”模式,加强动态优化与协调,有效避免施工、运营相互制约和脱节的问题。
新枝发新芽 产业集群现新势能
20多年前出让的地块,鲤城高新区2021年平均容积率只有1.3,亩均税收20万元左右。低效用地曾是制约片区发展的关键瓶颈,而通过系统性盘活,这一现状正加速改变。
产业园区不仅激发了城市发展的新动能,也给入驻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而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配套设施是鲤城科创中心吸引企业入驻的动因。
泉州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焦振表示,“我们是医药物流企业,首先考虑的是交通的便捷性。在市区,厢式货车、挂车无法进入,鲤城科创中心距离泉州西高速路口比较近,送货的便捷性高很多。同时,当地招商引资扶持力度比较大,考虑到优质的办公环境和整体配套设施,我们决定落地于此。”
“从原有的旧厂区搬迁到标准化园区,对我们而言首先是形象上的跃迁。同时,鲤城科创中心给企业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保障,还构建了智算中心等新型信息化基础设施,为我们的智慧工厂和低碳目标达成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这是老旧厂房无法比拟的。”澳莱格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进贵说。
“我们选择鲤城科创中心,最关键的是管委会创新的‘先租后购、达标确权’政策,既减轻了企业初期的投入压力,又增强了我们的长期发展信心。”泉州中通正和医药有限公司质量负责人杜伟真表示,与老旧厂区相比,鲤城科创中心真正实现了从“单纯生产”到“驱动创新”的转变,不仅为入园企业提供优质的物理空间,更打造了一个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平台,为企业推进数字化制造与绿色转型奠定了传统厂区无法实现的坚实基础。
有形和无形的存量资源,既是城市的“老家底”,也是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通过“腾笼换鸟”“筑巢引凤”,低效用地正在发挥更大价值。
“未来,我们将立足传统产业,进一步推动转型升级,现有产业发展质效进一步提升;同时,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进一步拓展和深耕。围绕‘中央创新区’这一建设目标,高品质建好工业园区标准化创新区,真正架构起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联动的发展大格局。”于璐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