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学科建设把握趋势特征 多维促进健康管理创新发展
人民健康
2025-08-05 15:31:09
30463

随着慢病防控策略不断优化、疾病预防关口持续前移,实施健康管理日益成为提升个体生命质量、增进公众健康福祉的重要路径。近日,在河南郑州举办的第五届慢病筛查与管理学术会议上,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主任委员郭清、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曾强就加强健康管理学科建设、创新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推动慢性炎症与疾病防治、深化个体化体检和检后管理等话题分享观点。

“作为医学、管理科学与信息科学交叉融合的学科,健康管理已形成系统化发展体系,其核心目标在于通过早筛查、早评估、早干预,实现促健康、防重病、管慢病。”郭清介绍说,为助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我国健康管理学科在近年来持续完善教材体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迭代升级健康管理服务模式。郭清建议,学科建设与医院专科建设应构建双向支撑、协同发展格局:高校聚焦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为专科建设输出理论引领;医院立足服务实践与技术应用,为学科创新转化提供实践场景。二者协同发力,推动健康管理从传统体检服务,向全流程健康管理模式转型升级。

在“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方面,郭清提出了“533健康管理工程”的学科建设思路。“533”通俗的表达就是“我的生命健康,生生不息”。“5”是依托5G技术支撑,即针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和高体重这“5高”,通过大数据、穿戴设备、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推动健康管理模式的创新;第一个“3”为健康管理学的内涵,即“三早”,早筛查、早评估、早干预,通过风险筛查、科学评估和个性化干预,从源头防控疾病;第二个“3”指健康管理服务的覆盖面,即“三全”,全人群、全方位、全周期,服务对象涵盖所有年龄段人群,涉及预防、治疗、康复等全流程健康管理。郭清认为,“533健康管理工程”的推进,充分体现了健康管理学科建设所需具备的综合能力,其发展不仅是健康管理专科能力的提升,更是一项涵盖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研究机构与教研室搭建、实验室配置、教材开发、课程体系完善和学术交流等多维度的系统性工程。

随着国内老龄化趋势的逐渐加深,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与日俱增,其中慢性炎症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曾强认为,不良的生活方式是慢性炎症的主要驱动因素,但个体对同一食物的炎症-代谢反应存在显著差异,对生活方式的干预一定要避免“一刀切”,个性化的饮食和营养干预、个体化的运动管理、合理化的精准药物管理是慢性炎症健康管理的关键。

作为综合评估个体健康状况的手段,健康体检既是健康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践行主动健康策略的实施载体。“健康体检的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健康风险因素和疾病线索。随着有关政策的推进,健康体检行业逐步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方向演进。”作为国家卫生部《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卫医政发[2009]77号)的核心编写专家,曾强认为,加强个体化体检与检后管理是健康体检行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两个鲜明趋势特征。

“健康管理的核心理念是力争实现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健康收益。因此,健康体检从套餐式向个体化的发展趋势,意在结合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提升疾病早期筛查的精准性和健康管理的有效性,是对‘让更多人受益’的卫生经济学概念的探索实践。”据曾强介绍,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在《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中提出“1+X”框架,其中“1”为基本体检项目,可反映受检者基本健康情况,以相对经济的价格实现最大的可及性,来覆盖最广泛人群的健康风险;“X”为专项体检项目,是在基本体检项目的基础上,基于国内临床专科领域筛查指南和循证医学证据,进行精准筛查。基于“1+X”框架的个体化体检,可以避免“千人一方”,提高检出率。

就加强检后管理的行业发展趋势,曾强认为,检后管理作为健康体检的延伸,能够让个体生命健康得到持续改善。“体检的目的不止于发现疾病,‘只检不管’只能让异常指标发展成疾病,更重要的是检后持续跟踪、及早发现隐患,让早干预、早诊疗落地”。曾强还建议,在为受检者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的同时,为受检者解读体检异常指标内涵也是检后管理职能的“必选项”,通过对做好健康管理重要性的宣导,增强受检者“健康第一责任人”的主体意识,从而让体检结果切实指导受检者进行科学的自我健康管理,提升全民健康福祉水平。

责任编辑:李轶群
健康科普虚假信息举报邮箱:health@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