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国两会“健康中国人”系列圆桌座谈近日在北京举行。在“多方共建罕见病诊疗与保障长效机制”专场座谈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内科主任医师、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药食同源代谢干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常委杨艳玲提出,要关注儿童罕见病,促进其早诊早治。
杨艳玲说,由于儿童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不适,儿童罕见病诊疗相较于成年人更为困难。此外,罕见病的症状具有非特异性,容易被误诊为常见病。“儿童罕见病患者还有‘急’和‘重’特点。例如,‘柠檬宝宝’(有机酸血症患儿)平时和普通儿童无异,但可能一次感冒、发烧或拉肚子,就会诱发急性发病,出现抽搐、昏迷等症状。”她说。
因此,杨艳玲建议加强罕见病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罕见病的认识。同时,也需要加强医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诊疗水平,降低误诊率,特别是对于儿童罕见病的认知与诊疗技术,让更多医生能够准确识别并有效治疗罕见病。
“罕见病治疗往往需要高昂的费用,给家庭带来经济压力。”在罕见病患儿家庭保障方面,杨艳玲强调了经济支持的重要性。她呼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加大对罕见病患者的保障力度,提供更多的经济援助,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此外,对于能够治疗罕见病的药物,应尽快纳入医保,降低患者自费比例。
杨艳玲认为,应持续做好罕见病诊疗与保障工作。“一方面,要加强罕见病研究,推动新药研发和老药新用,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另一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罕见病保障体系,构建包括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等多方面的支持网络,让罕见病患者能够融入社会,享受平等的生活机会”。
作为一线医生,杨艳玲还阐述了生活管理的重要性。她认为,遗传代谢病患者可以通过“代谢加减法”方式,调整患者饮食结构,规避危险因素,并结合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保证营养,有效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张慧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