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秉持红色初心、坚持中医特色,在“强化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建设,引领医院中西医创新发展”方面积极探索。2024年11月7日,近20家媒体记者组成“中央媒体医院行”采访调研团,来到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以下简称“房山医院”)进行实地调研。
据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院长孙鲁英介绍,近年来,医院在“校地共建”模式下,各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提升,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房山医院肾病科、心血管病科、肺病科、风湿科先后入选北京市赶超类“十四五”中医药重点专科;脾胃病科、内分泌科入选北京市第二批并超类“十四五”中医药重点专科。今年5月,医院肾病科、内分泌科还入选了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
孙鲁英表示:“在中医创新发展层面,我们的内分泌科根植学科基础、聚焦学科前沿,将中医的‘整体观’与‘治未病’思想运用到糖尿病诊疗工作中,将特色疗法融入中西医结合MMC糖尿病管理模式,以期有效防控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以促进中医药发展水平,提升中医慢病管理能力,致力于建设‘医、教、研、防’四位一体的中西医结合内分泌医疗中心。”
医院肾病科负责人介绍说,房山医院依托国家级重点专科肾病科成立了“慢性肾脏病全程管理中心”,以慢性肾脏病中西医一体化诊疗为专科特色,在治疗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膜性肾病等优势病种方面,运用中药汤剂、膏方、丸散剂结合中医非药物治法,多靶点治疗,形成了“未病先防、明确诊断、中西汇通、标本兼顾”为核心的预防、临床、科研、教学一体化诊疗管理模式。
房山医院于2021年引进了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房山分中心(MMC)。负责人介绍,中心将中医的“医针药结合”融入数字化管理平台,建立了中西医结合的慢病管理信息化平台,构建了中西医结合MMC“一站式”全程管理模式,并在标准化的智能管理基础上,融合中医四诊仪初步建立了中西并重的MMC管理模式。
作为三甲中医医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第六临床医学院,房山医院在努力开拓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中医现代化、数字化等创新领域的同时也注重保持“中医本色”。
在谈到医院的中医特色时,孙鲁英表示:“近年来,我们在‘中医为本、内涵提升’方面下了大力气。内涵提升,我们走的是中医特色发展之路。除了刚才着重介绍的肾病科和内分泌科等中医的经典病房之外,我们还重点优化了中药治疗常见病及疑难危重症临床路径77种,优化了治疗方案83种、中医治疗技术66种。我们研发的‘耳穴综合疗法’入选了北京市基层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我们坚持丰富发展中药的剂型和治疗手段,并在中药汤剂的基础上,丰富了水丸、蜜丸、散剂、膏方等多种剂型,在临床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此外,医院还组建了北京市尘肺病康复站,建立了中医肺病康复研究中心。”
在中医传承和人才培养方面,孙鲁英表示,人才是中医传承的根本。据介绍,近些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仅选送青年医师到美国梅奥诊所临床流行病学中心进行研修,还在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中,对基层小名医、基层技术人员、农村中医药保健人员、西医类别人员,开展逐层递进式人才培养。同时,医院作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还承接了海南省、雄安新区等地医生的在院规培工作,也承担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港澳台班和国际班的本科教育,独立招收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极具创新性地建立了“四级联动”的中医传承“房山模式”。
提及“红色流动医院”,孙鲁英说,“红色流动医院”在担负乡村巡诊、送医上门的基本职能的同时,肩负着“北京名中医身边工程”、中医药文化走进校园、中医药健康大讲堂,以及房山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红色流动医院”本着易懂、易学、易会、易用的原则,遴选一些适合基层开展的理论内容和适用于基层的适宜技术,面向乡村医生等基层医务人员开展培训工作。2020年9月,受中华中医药学会邀请,“红色流动医院”先锋队组织由15人组成的专家团队,赴山西省忻州市五寨县薛家庄村,跨省域开展了医疗扶贫工程;2021年,“红色流动医院”先锋队党建品牌被认定为首批区级基层党建品牌。
据了解,“红色流动医院”成立于2007年,最初叫“中医专家巡回医疗队”,2009年,医院投资百余万元改装了两辆大客车,一辆作为检查车,内配常规化验、彩超、心电图等功能检查,另一辆作为药房车,配备了300多种中药饮片和250多种中成药,以满足山区群众用药需求。并从各科室抽调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中医专家30余名定期轮换巡诊,把中医专家巡回医疗队升级成了“红色流动医院”。历经17年的发展,已具备了中医药基层诊疗、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人才培养以及拓展服务等综合职能。
未来,房山医院将以党建为引领,立足房山,辐射京、冀、安、晋,在新形势、新医改、新需求的驱动下,拓展服务方式,全力建设经典与现代相结合,医教研全面发展的研究型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