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服务平台
2024人民好医生肿瘤防治科普行动(四川站):建设科普宣教“主力军” 助力肿瘤防控事业推进
人民健康
2024-07-08 15:46:01
57090

为更好提升大众肿瘤防治健康素养,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科普创作积极性,促进癌症防控工作推进,6月29日,“2024人民好医生肿瘤防治科普行动”走进四川成都。20余位来自四川当地的科普作者在现场展示了生动有趣、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科普作品。参与专家对所展示的作品给予指导建议,并鼓励更多医务工作者投身于科普宣教,利用多渠道、多形式,将科学、实用的肿瘤防治知识传递给民众,在持续开展医学科普传播方面发挥专业力量。

相关专家、科普作者参与2024人民好医生肿瘤防治科普行动(四川站)

“让健康知识宣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科普作品要具备科学性和普及性,既要确保内容科学准确,更要让受众易接受且能快速获取要点。”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教授、四川省肿瘤学会副理事长尹如铁认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要充分发挥专业作用,通过广泛普及防癌抗癌知识,强化大众癌症“早”预防的意识。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四川省肿瘤学会理事车国卫建议,科普作品在确保传播内容真实准确的前提下,形式要具备艺术性和趣味性,语言越精炼越利于记忆,作品故事性越好则传播力越强。“放下手术刀、脱下白大褂,以科普的形式诠释健康内涵,是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一大要务,希望大家在肿瘤科普工作中不断进步、持续提高”。

加强健康素养促进是推动癌症防控的关键路径,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教授何朗认为,医务人员不但要做好科普内容,还要做好科普深化,通过知识教育实现意识转变,进而推动行为改善,“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更好预防肿瘤发病、维护自身健康”。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教授李潞看来,受众能否记得住是检验科普作品传播效果的“试金石”。“创作者不但要在选题和表现形式上展现创意,还要以接地气、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让大家学会、记住的科普作品才是合格的”。

“在新媒体手段多样化的今天,肿瘤领域医务人员要与时俱进,运用丰富的形式,易懂的词句,告诉大家疾病概念、发病原因、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等知识,在‘润物细无声’中将健康知识传递给百姓。”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教授李清丽说。

四川省肿瘤医院教授杨家林呼吁,作为健康促进的中坚力量,医务人员应让健康教育与治病救人两项工作齐头并进,“通过打造科学专业的健康教育,构建起健康科普知识传播体系,增加全社会健康科普高质量供给,回应群众之所需”。

在四川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教授潘海霞眼中,肿瘤科普所传递出的知识理念与药物治疗同样重要。“科普从另一种角度赋予患者力量,让他们在面对癌症时,能科学理解疾病的本质,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疾病的治疗和管理中去”。

“宣传科学权威的健康知识是助力癌症防治的重要方式之一,医务人员要打磨好这一‘利刃’。”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教授李国苗认为,科普和健康教育要保持个性化、多样化、常态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让医学科普切实为民所用。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教授李洪娟将开展肿瘤防治知识科普,视为践行新时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实事,并提示作者多多选用肿瘤热点话题作为科普作品选题,“满足群众多元健康需求,将健康科普渗透到老百姓的生活点滴中”。

为助力推动癌症“三早”落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胡雪建议,医疗机构应对医务工作者定期开展科普能力培训,“通过创新健康科普的理论与实践,为病患提供科学、有效的健康指导服务,实现防治结合”。

行动现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洁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代瑞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郑儒君团队、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陈静红、成都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刘朝敏团队等多位作者,结合实际经验,通过漫画、动画、小品、情景剧等多种形式,深入浅出地向大众传递出了解肿瘤防治的必要性和做好个人健康管理的方法。在他们看来,有效的健康科普教育是引导公众建立正确健康观念的关键举措,也是临床治疗的重要补充,并认为科普工作带来双向利好,既帮助群众学习健康知识,医务工作者也可在创作过程中总结经验、提升自我。

据悉,“2024人民好医生肿瘤防治科普行动”于今年第30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正式启动,未来将陆续走进山东、辽宁、天津、河北等地。该行动旨在鼓励医务人员发挥医学科普创作“主力军”作用,通过创作专业性、互动性、趣味性兼备的肿瘤防治科普作品,面向公众加强肿瘤防治知识宣教,营造全面认识肿瘤、全周期防控肿瘤、全民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冯斯正)

责任编辑:杨媚
健康科普虚假信息举报邮箱:health@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