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的进程中,建设健康城市与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是两大重要抓手。近日,多位专家学者做客由人民网·人民健康主办的2024全国两会“健康中国人”系列圆桌座谈之“推进健康城市建设 提升居民健康素养”专场,聚焦健康城市建设、健康知识普及、健康教育等话题,一同交流经验、献计献策。
共建共享 推进健康城市建设
健康城市建设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重要载体。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介绍,健康城市建设与居民幸福感息息相关,居民既是健康城市的建设者,也是健康城市的受益者。因此,扎实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应从基层社区、街道做起,鼓励全民参与,共建共享。
“健康城市建设应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孙宝国说,各城市可因地制宜,灵活突出自身特色,打造具有独特魅力、影响力的健康城市。在提升本地居民幸福感的同时,还能更好地吸引、服务游客。
从全国健康城市的整体发展角度来看,各城市之间的共商共建十分重要,可定期组织案例分享活动,相互借鉴实践经验,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冯文猛认为,“对于建设健康城市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可经过商讨形成科学共识,共同推动问题有效解决。”
经过积极探索,各地健康城市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北京市通州区委卫生健康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通州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陈维介绍,通州区基于城市副中心定位,从多部门合作形成合力、健康环境打造和综合性发展三方面入手,不断推动健康城市发展。
佳木斯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政府党组成员聂影介绍,佳木斯市健康城市建设渐入佳境,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健康产业日益壮大,健康知识和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普及健康知识 提升居民健康素养
《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将“健康知识普及行动”作为15项专项行动中的第一项,明确了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是增进全民健康的前提,要让全民普遍具备健康知识、技能。
多年来,我国居民健康素养稳步提升。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2012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8.8%,到2022年这一数据提升至27.78%。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孔灵芝介绍,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的内涵不仅包括科普知识的掌握,还要求居民有能力、有条件去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整体来看,六大健康素养中,居民的安全与急救素养、健康信息素养和科学健康观相对较高,传染病、慢性病防治素养和基本医疗素养仍有待提升。
孙宝国指出,在“百家争鸣”的科普创作环境下,要脱颖而出,获得切实有效的影响力,关键在于坚持“让专业的人讲专业的事”。专家学者针对自己擅长的领域开展科普工作,可适当结合个人经历和科研故事,便于公众理解。聂影建议,医院在新媒体平台开设科普专栏,组织医疗专业人员通过个人账户发布准确、科学的健康科普。
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应个性化设计健康科普方案。冯文猛表示,“可根据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健康需求,确定科普宣传的内容重心。传播方式上,可多关注受众理解的难易程度和注意力时长,调整视频、文字作品的体量。在表达形式上,可多尝试互动、场景叙事,便于公众接受。”
多方联动 做好健康教育与管理
“做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各大主体应加强交流合作,各显神通。”聂影认为,首先,政府作为“主心骨”,应不断完善制度、规划、监管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医疗机构发挥“主力军”作用,精准分析社会需求,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目标。各大协会发挥“智囊团”作用,针对地方突出性健康问题进行预警和提前干预。媒体应发挥“扩音器”作用,及时、准确地将健康信息传达大众。
关于增加全社会健康教育优质资源的高质量供给,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范双凤从专业技术机构的角度分析,认为应鼓励更多机构与专业人员参与其中。“目前医疗健康专业人员的职称晋升规则已经做出了调整,允许科普作品作为代表作参与职称评选,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其次,不同主体之间的联合协作也十分重要。医疗机构可与卫生部门合作,推动医教融合,还可与体育部门合作。最后,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个体分享自己的卫生健康服务使用经历,不仅能提供不同于专业机构的新视角,还能引发公众共鸣,有效扩大传播范围”。
虞城县第二人民医院医疗健康服务集团负责人钟志义认为,充分激发基层医疗机构的活力,加强医防融合。一方面,扎根群众,开展健康教育进乡村、进学校、进家庭活动。另一方面,多渠道开展科普教育,如开办孕妇学校、开展个性化健康指导服务。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老年群体的健康管理问题对科普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冯文猛认为,应从源头上普及健康教育,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素养。强化基层医疗服务,完善基层医院配套措施,为老年群体提供有质量、全方位的健康保障体系。( 蔡熊更 实习生陈叶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