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民网·人民健康主办的2024全国两会“健康中国人”系列圆桌座谈近日在北京举行。在“加速肿瘤药物研发,中西并举贡献中国智慧”专场座谈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治疗中心主任马飞表示,消灭肿瘤或者降低肿瘤的危害,需要全生命周期促进、全方位跨学科提升,不断强化肿瘤诊疗规范、加强质量控制、优化诊疗模式。
2023年底,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3个部门联合制定公布了《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30年,我国癌症防治体系进一步完善,危险因素综合防控、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能力显著增强,规范诊疗水平稳步提升,癌症发病率、死亡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达到46.6%,患者疾病负担得到有效控制。
“从肿瘤临床角度来说,贯彻落实《实施方案》,一是要规范肿瘤诊疗,相关部门、行业学会等进一步推动规范、指南的制定和更新;二是要加强质量控制,推进肿瘤诊疗质量控制体系建设,促进全国范围内肿瘤诊疗规范化、同质化、标准化;三是要优化诊疗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马飞说,“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肿瘤高危人群筛查,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愈率。并通过健康教育,指导公众落实健康生活方式,降低癌症发病率。”
《实施方案》中还提到,要促进中西医结合创新,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马飞认为,中西医虽然在历史发展方面有所区别,但我国在推动中西医融合发展领域不断取得进步和成果。“例如,西医可以从中医的整体观、哲学观里汲取‘养分’,我们不再局限于原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层面,更加强调整体的理念。而中医的发展也从西医中学到了中医现代化的研究方法。我相信,未来中西医融合能够为整体的癌症防治以及全民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对于肿瘤治疗药物创新研发,马飞从临床工作者角度分享了他的看法。他认为,在新药研发过程中,临床医生作为一线工作人员,可能更清楚临床的迫切需求。因此,需要临床医生“主动出击”,更深入地融入到新药研发的全过程。同时,相比临床诊疗,临床研究更需要临床医生转变思维,具备更多的思考和改变。另外,任何药物在临床应用中都可能会遇到包括安全性、耐药性等问题,这要求临床医生既要研究问题的解决策略,也要凝练成新的科学问题反馈到科研领域,形成动态的闭环过程。(耿亚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