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服务平台
姚尚龙:把温暖带到最“醉”需要的地方
人民健康
2023-08-18 10:33:56
21840

致敬医师节——

 

他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花甲老人,经历了三次重大手术,却依然精力充沛,如同一只永不疲惫的空中雄鹰。

他从医四十载,桃李满天下,遍历全国各个贫困地区,培养当地优秀基层麻醉医生,为医疗资源匮乏地区带来希望和改变。

他负病前行,罹患头颈肾多部位病痛,却积极投身乡村基层医疗建设,为构建健康中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他就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与危重病医学研究所所长姚尚龙教授,曾获中国消除贫困奖及“寻找最美医生”大型公益活动“最美医生”称号等。

当别人询问为何花甲之年,还能保持如此旺盛的精力和活跃思维的时候,姚尚龙神情坦然地说到:“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追求,在学科建设方面,我们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必须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取得实际成果。任何在中国国内取得成功的人都必须付出努力,否则很难实现自己的目标。我怀着热情、激情和对麻醉学的特殊感情,走遍了全国各地,即使我已到退休年龄,但我仍然接受一些地方的邀请,因为我不能让他们失望。”

医者初心,追求卓越

1956年,姚尚龙出生在安徽桐城一个贫困家庭。父亲身体羸弱,屡次被疾病缠绕,这给本已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了更大的负担。在艰难的生活中,母亲靠有偿献血来支撑整个家庭的生计,为几个孩子的求学之路打开了一扇门。

“在我读中学时,我父亲患上肺结核导致大出血,需要紧急抢救和输血,当时医院离家有至少五公里远,我急忙跑回家,紧急呼唤家人备钱救父亲,我们这个家庭是因病致贫的典型。”

姚尚龙暗自发誓:“我下定决心成为一名医生,以拯救更多的人。”

家境贫寒让他从小就刻苦学习,从艰难中汲取力量,坚定地迈向光明的未来。姚尚龙是高考恢复的第一批考生,从皖南医学院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被分配到武汉协和医院,成为一名麻醉科医生。同时,作为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他怀抱着将“麻醉学”推向新高度的雄心壮志。

在漫长的三十余年奋斗历程中,姚尚龙以医者的身份,一步步攀登至巅峰。他从年轻的医生蜕变为世界卫生组织中国初级创伤救治培训的首席专家,彪炳荣耀。穿越岁月长河,他不辱使命,不断超越自我。中国麻醉医师奖,如夜空中的繁星,点缀了他辉煌的职业生涯。而更令人瞩目的是,他担任了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会长,成为行业的领航者,引领着医学领域迈向新的高度。

姚尚龙并非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他用智慧和毅力书写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篇章。先后主持了七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中包括一项备受瞩目的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他还肩负起十余项部省级课题的责任,每一次领军带队都载满了心血与才华。他为湖北省带来了荣誉的洪流。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这些光芒背后是他无数次的努力与汗水。他的杰出贡献也获得了教育部提名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星光点缀着他辉煌成绩的征程。

满身的荣耀没有让姚尚龙教授放慢前行的脚步,他还希望用自己激情燃烧的岁月和灼热的情怀,帮助带动更多的人。他始终牢记医者初心。受到自己小时候家境相似的病友启发,他决心用医术帮助更多的患者并回馈社会。

深入基层,情系百姓

1996年,姚尚龙在香港的“中华健康快车”上做了三个月的白内障扶贫手术,做了一千多例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提供免费义诊,这就是姚尚龙扶贫的萌芽的开始。

期间,一位80岁高龄的老母亲牵着双目失明的儿子来到医院就诊。这位年仅50岁的儿子,未曾察觉自己罹患了白内障,无知地踏入疾病的阴影。医疗扶贫团队赶到时,却已为时已晚。姚尚龙注视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心中涌上一股无尽的悲伤。这一幕勾起了他曾牵着母亲手的记忆,让他倍感惋惜与不安,仿佛昨日重现。

他说,我是第一个在中华健康快车上进行白内障手术的人,希望通过改善视力为他们提供更光明的未来。

之后,1998年的抗洪救灾、2003年的SARS疫情,2008年的汶川地震等重大事件,姚尚龙教授都积极参与其中,为救治伤病、保护生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从2006年起,姚尚龙教授的使命一直是将高质量的医疗资源输送到基层,努力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医疗能力,从而实现真正的精准医疗扶贫。

姚尚龙教授在扶贫的道路上一走就是整整20多年。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关键时刻,姚尚龙教授又再次站在了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尽管他不幸感染了新冠病毒,但他没有因此退缩,反而以身作则,坚定地为疫情防控工作出谋划策。

他说,麻醉医生应该是最接近灾难的救生员,站在最接近灾难现场的地方,才能随时准备保护生命。姚尚龙教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积极参与病情分析、医学研究和防疫措施制定。他带领医疗团队与其他专家密切合作,努力寻找治疗方案。

攻克困难,奋斗不息

二十多年来,他全心投入医疗扶贫事业,无论辛劳与否。他跋山涉水,从湖北的地市州到陕西的延川,又到福建的宁德;他跨越云南的临沧,再抵达新疆的博州,每年都是全国奔波。

鹤峰恩施是唯一没有通高速公路的国家级贫困县,中心医院的就诊率不足50%。当地居民备受就医困难、距离遥远和费用昂贵的折磨。多年来,姚教授每年都毫不辞劳地为鹤峰贡献医学技术和知识,亲自前往村庄义诊,并培养了当地的医生,使医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8年,当汶川地震仍在频繁地震余波时,姚院长带领着他的团队迅速驰援到灾区的中心。面对着废墟和痛苦,“我是一名医生,我的患者在这里,我怎能背离他们的需要而退却?”他坚定地说,姚尚龙的信念和奋斗之火在灾难中燃起。次年的5月,他再次带领着北京协和医疗队回到汶川灾区。在一次走访中,他无意中发现了一个贫困灾民面临着放弃治疗的抉择,因为他无力支付2万元的手术费用。姚院长不顾一切地集结医疗设备,亲自为这位患者进行了麻醉和手术。这个贫困患者的遭遇深深触动了姚尚龙,让他认识到基层急需大医院的支援,特别是在医疗费用方面。

于是,他带领团队进行了医疗援助,并促成了与武汉协和医院的合作,为当地医院提供了100万元的医疗援助和技术支持。然而,在准备全力投入扶贫事业时,他却不幸查出患有肾癌,需要进行颈部、头部和肾部多个部位的手术。面对这个艰难的局面,姚尚龙没有放弃,并决心坚强地面对疾病。

2010年,姚尚龙曾去新疆博尔塔拉自治州人民医院,目睹了当地医疗的落后景象,决心进行全面帮扶。从那时起,他每年多次前往新疆,在技术援助、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等方面进行全面支持。尽管在2011年6月进行了肾癌手术,距离上一次手术不到半年的时间,姚尚龙还是再次踏上了扶贫之路。这一次,他的目的地就是新疆的石河子和博尔塔拉自治州。他深知该地区的医疗需求紧迫,因此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扶贫事业中。

在姚尚龙及其团队的帮扶下,鹤峰县中心医院通过评审,创建了4个县市级重点学科,就诊率达到了80%;博州人民医院也逐步建立了介入治疗室,能够进行新式剖宫产、直肠癌根治术等手术,并通过了三甲医院的评审。这正是姚尚龙引以为傲的一支又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姚尚龙的方法是:“医疗扶贫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

仁心治疗,“醉”暖人生

2015年10月1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习近平主席亲切接见中国消除贫困奖获得者。作为医疗界唯一的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姚尚龙激动地站在习主席的身旁,因为他知道,这一荣誉背后代表着他多年来坚持的医疗扶贫之路,代表着他与团队为数不尽的贫困患者奋斗的汗水和希望。此刻,他深深明白,医疗事业的每一点进步,都将对无数人的生命和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问到对现在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和寄语时,他语重心长地说:“人生可分为不同的阶段。20岁到25岁是知识积累的时期,需要不断积累知识。25岁到30岁是消化阶段,需要将积累的知识消化并转化为实践能力。30岁到35岁是将转化的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的时候,这段时间是才华展现的时刻。40岁到45岁则是黄金时期,这10年内的成果将决定你的未来。45岁以后是享受丰收的季节,这时候的成果取决于之前的努力。在55到60岁时,夕阳无限好,但也要抓紧时间努力,因为时光流逝。在不同的年龄段,我们都要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尤其是在临床工作中,要精益求精。如果想成为学科领袖,就要在学术方面有所建树,确立自己的学术方向和目标,甚至需要走出国门,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姚尚龙教授是一位杰出的麻醉科医生,无论是在非典救援、汶川地震还是每一次重大灾难中,他总是第一个冲在一线,用无私奉献和专业技能拯救生命。他还是一名是癌症病人,更是在化疗期间坚持奔赴新疆,在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协和医疗队”,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贫困地区,让更多人受益。姚尚龙教授更是一位扶贫专家,在他的倡导督办下,4912名贫穷先心病患儿重获生命的机会,改变了他们和家人的命运。

“他这种精神一直都是感召我们,我们总觉得跟在后面追赶,就是这种感觉,就是一直是鞭策我们。”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伍静说。

作为武汉协和医院副院长和麻醉科主任,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推动着他不断前行,让医疗事业发光发热。他的行为和实践,是医者仁心的最好诠释。

“我们希望所有的病人既能麻得过去,也能醒得过来,更能快速康复,这是麻醉医生最大的心愿。同时,我更希望更多的老百姓能够在基层享受我们国家优质的医疗服务,减少因病致贫的人口。”姚尚龙教授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医疗人的使命、崇高品质和医者精神。无论面对灾难还是面对病痛,他始终怀着对患者的关爱和对医学的热爱,勇敢地向前迈进,带着永远闪耀的,医学的希望。

责任编辑:马晓慧
健康科普虚假信息举报邮箱:health@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