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得未来,正当时”第十七届阿斯利康乳腺癌高峰论坛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无锡六地共同拉开帷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专委会主委宋尔卫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新药(抗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肿瘤指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徐兵河院士,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抗癌协会(CACA)乳腺癌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江泽飞教授,复旦大学肿瘤、乳腺癌研究所长、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邵志敏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炅教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研究管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乳腺外科医师委员会主任委员任国胜教授等多位全国顶级乳腺癌防治领域专家线上线下齐聚一堂,回顾乳腺癌诊疗历史,探索创新优化的治疗方案,让早期患者更精准地实现局部控制从而走向治愈,同时也帮助晚期患者通过精准治疗策略实现慢病全病程管理,推进中国乳腺癌肿瘤治疗领域精益求精地持续发展,助力“健康中国2030”总体规划目标早日实现。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高发的癌症
乳腺癌作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不仅严重威胁着女性的生命健康,更给她们的生活蒙上一层阴霾,带来了沉重的家庭负担。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范围内乳腺癌年新发患者数达226万,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1]。而聚焦到我国,2020年中国的乳腺癌新发病例近42万,是我国女性最高发的癌症[2]。
造成乳腺癌高发的危险因素包括乳腺钼靶密度增高、有乳腺癌家族史、患有乳腺良性疾病、初潮年龄早、饮食偏向高淀粉、高脂肪及高糖份食物等。存在这些情况的人群需特别警惕患乳腺癌的风险。一般来说,携带乳腺癌易感基因的人群、直系亲属有乳腺癌家族史、有乳腺癌病史的女性、有胸部放疗史、40岁以前被诊断为乳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ADH)以及小叶不典型增生(ALH)或小叶原位癌(LCIS)等是患乳腺癌的高危人群[3],应注意乳腺癌的早期筛查、预防和全病程管理。
近10多年来,我国女性乳腺癌防癌意识逐渐增强,乳腺癌的早诊率也在逐年提高。同时,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完善,总体上乳腺癌的预后状况逐渐改善,5年生存率有所提高。但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中,仍有30%可发展为晚期乳腺癌,这些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20%[4]。因此,若进展到晚期乳腺癌,治疗应综合考虑肿瘤本身、患者身体状态以及现有的治疗手段等采取个体化的精准治疗,其治疗目标是缓解临床症状、长期带瘤生存、延长生存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5]。这也是目前晚期乳腺癌治疗的难点之一。
我国乳腺癌治疗发展30年不断取得新突破,患者迎来“精准治疗”
自1894年乳腺癌根治术出现后,乳腺癌的治疗方式陆续扩展到扩大根治术和改良根治术。但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人们意识到手术范围的扩大不一定能提高生存率,同时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6]。因此局部手术应运而生,包括保乳手术、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重建手术等选择。随着认知和技术的不断提升,乳腺癌是一种局限性疾病的理念被推翻,人们逐渐认识到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自此,术后辅助治疗成为术后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包括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等,显著提高可手术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7]。
经过30多年的技术发展,我国乳腺癌的治疗方式从单一的局部手术治疗,到局部与全身治疗相结合的术后辅助综合治疗,现已迈入以分子分型为基础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新时代。所谓精准治疗,是因为乳腺癌是由不同亚型组成的疾病,从而根据不同的分子分型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式。例如,常见的HR阳性、HER2阳性和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方式都有突破,体现出个体差异化的精准治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此外,还有一种HER2低表达分型,此类患者占中国乳腺癌整体患者人数的53.7%[8],[9]。但HER2低表达由于在传统乳腺癌分子分型中缺乏针对性的治疗选择,而一直被归入HER2阴性类型。
目前,占乳腺癌总人群50%左右的HER2低表达患者确实存在较大的临床治疗需求,这部分患者分布在HR阳性或者HR阴性(三阴性乳腺癌)中。既往,对于HR阳性和HER2低表达患者来说,在接受内分泌疗法进展后的治疗选择有限;而三阴性乳腺癌本身预后差且缺乏针对性的靶向治疗。但值得一提的是,最新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与化疗相比,专门用于靶向HER2的抗体偶联药物(ADC)可有效延缓HR阳性或HR阴性且HER2低表达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疾病进展或降低死亡风险。
ADC药物类似于“导弹系统”,由三部分构成:抗体即“制导系统”,细胞毒药物即“弹药”,通过连接子进行连接。“制导系统”会利用靶向性将“弹药”输送到肿瘤细胞,在发挥抗癌作用的同时,避免对健康细胞产生影响。最新一代ADC具有高药物-抗体比率(DAR)、稳定优化链接、高活性载药、强效“旁观者效应”等优势,独特的作用机制具有更强的肿瘤杀伤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强疗效[10],[11]。
阿斯利康全球高级副总裁、全球研发中国中心总裁何静博士表示:“作为一家以科学为引领的生物制药公司和乳腺癌领域的先行者,阿斯利康始终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为全球乳腺癌患者提供医疗解决方案。我们在乳腺癌领域有四十多年的研究经验,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推出了历史上第一个靶向雌激素受体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同时我们也不断将创新的治疗方案引入中国,惠及了成千上万从早期到晚期、从绝经前到绝经后的乳腺癌患者。未来,我们将以内分泌疗法为基础,开拓抗体偶联药物、PARP抑制剂、AKT抑制剂等创新疗法,通过打造更全面的产品管线,造福更多乳腺癌患者。”
乳腺癌全病程管理尤为重要,助力患者实现高质长生存
随着30年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乳腺癌已经不是人们眼中的绝症,而更像和心脑血管疾病一样的慢性病。且早期乳腺癌术后10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大大高于中晚期乳腺癌[12]。因此,乳腺癌治疗更需要全病程管理,即覆盖诊断、治疗、康复的全过程,帮助患者实现高质量长生存。
有乳腺癌患者在早期会先发现无痛的乳腺肿块,少数伴有隐痛或刺痛,却因害羞或存在侥幸心理不愿及时就医,从而导致疾病持续进展,错失最佳扼制时机。其实,乳腺癌的全病程管理不仅要在治疗上采用正确的、个体化的方案,更要在癌症萌芽阶段尽早诊断,将乳腺癌管理关口前移,预防在先。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乳腺癌筛查可以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率、降低病死率[13]。并且,由于早发现、早诊断,肿瘤分期大多是早期,外科手术或化疗等带来的不良反应会相对较小,患者治疗过程中相关的病死率明显降低[14],[15]。
常见的乳腺癌筛查方法包括乳腺自我检查(BSE)、临床乳腺查体(CBE)以及乳腺影像检查(乳腺超声、乳腺X线检查、乳腺MR成像)。建议女性应从40岁起每月进行一次乳腺自我检查、每年一次临床乳腺查体、每年一次乳腺影像检查;而对于乳腺癌高风险人群,建议一年或半年进行一次乳腺超声检查,一年一次乳腺X线或乳腺MRI检查。[16]
除了早筛问题,很多乳腺癌患者不重视内分泌持续治疗,用药断断续续。这类患者大多为45岁以下和65岁以上人群,这可能与年轻患者工作繁忙又主观意识强、高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相对较弱且记忆力减退等因素有关[17]。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是通过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或抑制雌激素的作用,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目的。乳腺癌患者用药依从性不佳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增加术后复发风险17。因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谨遵医嘱、坚持用药,做好乳腺癌规范化治疗。
阿斯利康中国肿瘤事业部总经理陈康伟表示:“作为肿瘤治疗领域的领导者,阿斯利康一直积极响应‘健康中国2030纲要’中提出的中国肿瘤防治的目标。自1993年进入中国,我们陪伴和见证了中国乳腺癌领域近30年来的发展。在为患者带来创新治疗手段的同时,阿斯利康从患者的全病程需求出发,积极探索乳腺癌的早筛早诊、精准诊断治疗、患者关爱康复的诊疗一体化方案,助力诊疗规范化能力提升,并通过开拓多元化的渠道,让创新药物和全病程诊疗一体化方案更加广泛可及。未来,我们将继续携手政、产、学、研、医、投等多方力量共同打造肿瘤生态圈,与中国乳腺癌治疗领域共同发展,帮助患者获得高质量长生存,为更多肿瘤患者点亮生命之光。”
[1] https://gco.iarc.fr/today/home
[2] Cao W, et al. Changing profiles of cancer burden worldwide and in China: a secondary analysis of the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Chin Med J (Engl). 2021;134(7):783-791.
[3]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乳腺专业委员会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制定专家组. 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2022年版)[J]. 中国研究型医院, 2022, 9(2):8.
[4] Gonzalez-Angulo AM, Morales-Vasquez F, Hortobagyi GN. Overview of resistance to systemic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J]. Adv Exp Med Biol, 2007, 608: 1-22. DOI: 10.1007/978-0-387-74039-3_1.
[5]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 等. 中国晚期乳腺癌规范诊疗指南(2020版). 中华肿瘤杂志, 2020, 42(10): 781-797.
[6] 张保宁. 乳腺癌保乳手术的研究进展[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5, 12(3):3.
[7] 徐兵河. 早期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及其研究进展[J].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2009, 3(3):6.
[8] Paolo Tarantino et al.J Clin Oncol 2020 Jun 10;38(17):1951-1962. doi: 10.1200/JCO.19.02488.
[9] Shui R, et al. Clin Breast Cancer.2020 Feb;20(1):e65-e74.
[10] Nakada T, et al. The Lates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to the Antibody-Drug Conjugate, [fam-] Trastuzumab Deruxtecan (DS-8201a), for HER2 Cancer Therapy. Chem Pharm Bull (Tokyo). 2019; 67(3):173-185.
[11] Ogitani Y, et al. Bystander killing effect of DS-8201a, a novel anti-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antibody-drug conjugate, in tumors with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terogeneity. Cancer Sci. 2016;107(7):1039-46.
[12] 边纪. 乳腺癌的早期症状[J]. 新农村, 2022(3):1.
[13] Oeffinger KC, Fontham ET, Etzioni R, et al. Breast cancer screening for women at average risk: 2015 guideline update from the American Cancer Society[J]. JAMA, 2015(15),314:1599-1614.
[14] Maibenco D, Daoud Y, Phillips E,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hod of detection of breast cancer and stage of disease, method of treatment, and survival in women aged 40 to 49 years[J]. Am Surg, 1999,65(11):1061-1066.
[15] Barth RJ Jr, Gibson GR, Carney PA, et al. Detection of breast cancer on screening mammography allows patients to be treated with less-toxic therapy[J]. AJR Am J Roentgenol, 2005,184(1):324-329.
[16]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乳腺专业委员会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制定专家组. 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2022年版)[J]. 中国研究型医院, 2022, 9(2):8.
[17] 杜娟, 赵秀莉, 张文周. 280例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用药依从性分析[J]. 中国药房, 2016, 27(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