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服务平台
潘跃银:晚期二线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新探索
人民网-人民健康
2021-10-19 10:42:06
16287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中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也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随着我国抗肿瘤药物的不断发展以及药物可及性的不断提高,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成为晚期NSCLC患者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

免疫联合化疗序贯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研究成果

在今年的CSCO(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会议上,由安徽省肿瘤医院副院长潘跃银教授牵头的一项“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序贯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前瞻性、开放、多中心、观察性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谈及该方案设计初衷,潘跃银教授介绍道,基于小剂量阿帕替尼能够使血管正常化,令更多免疫细胞能够达到肿瘤部位,实现免疫抑制性的肿瘤微环境得以重塑这一原理,设计了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这两种不同机制的药物进行协同作用,希望可以给NSCLC二线治疗提供新方案。

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序贯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ORR(客观缓解率)达43.33%,6个月PFS率(治疗六个月无进展生存的患者的比例)达到63.4%,是目前二线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针对该方案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潘跃银教授表示,免疫联合化疗序贯免疫联合抗血管治疗所带来的不良反应并未增加,反而大大降低了RCCEP的发生率。由此说明,该治疗模式在NSCLC二线治疗中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卡瑞利珠单抗或者其他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一线治疗晚期NSCLC的维持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探索。

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重塑免疫微环境,前景广阔

目前,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是备受医学界关注的联合治疗模式,不论是免疫治疗还是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最终目的都是治疗肿瘤,其作用机制都是最大程度调节肿瘤微环境。而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是一个复杂、异质性的环境,在肿瘤发生、进展和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支持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系统和促进化疗耐药。人体免疫系统对血管生成的影响非常复杂,其中免疫抑制细胞的出现和效应T细胞的功能失活都能抑制肿瘤的微环境,在这种情况下肿瘤血管会出现异常状况。

潘跃银教授认为现有的基础研究证明了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重塑免疫微环境,让免疫检查的抑制剂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肿瘤分为冷肿瘤和热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很难达到冷肿瘤的核心部位,但如果提前使用或者同时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比如阿帕替尼,临床研究证明局部血供有可能发生改变,这时冷肿瘤会变成热肿瘤,免疫检查抑制剂则会更好地发挥抗肿瘤效应。

因此从作用机制来看,在免疫治疗时代,抗血管生成药物再加上免疫治疗,能够更好地抑制肿瘤再生,提高肿瘤病人生存率,应用前景广阔。

规范化诊疗和中国原研药助推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

《2021 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的更新与发布进一步细化了肺癌领域规范化诊疗行为。潘跃银教授认为,该指南是基于临床专家们的共识而发布的,意义重大,一是临床医生可按照指南进行规范化诊疗,有标准可依,保护了一线医务工作者的权利,避免陷入医疗事故的风险;二是兼顾了药物在临床研究中的效果、可及性以及医保支付问题,即在药物疗效与治疗成本方面做了对比,让病人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确保了病人的权益。

中国原研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药物的应用打破了外企在中国市场独家垄断的格局,使得相关的药物及临床研究成果一经发布便聚集了业界目光,这也意味着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领域,病人能够更加及时选用与进口原研药疗效一样但更平价的国产药物。为进一步推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技术的发展,潘跃银教授表示,需要民族药企、临床专家、基础科学家更加紧密联系,把涌现出的新产品及新技术更高效地应用于临床,这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责任编辑:马晓慧
健康科普虚假信息举报邮箱:health@people.cn